第二期党务干部培训学习“十八大”精神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时间:2025-04-05 11:51:12 来源:民生在勤网 作者:֣ˬ 点击:147次

党的二十大对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作出了新的顶层设计,为天津一体推进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水平建设天开高教科创园提供了遵循和机遇。

中国行动促进国际合作作为目前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的一大载体,由中国政府捐助成立的联合国和平与发展信托基金自2016年以来发挥了重要作用。罗照辉介绍,全球发展倡议已得到100多个国家以及联合国和其他国际与区域组织的支持,实施了100多个早期收获项目,使60多个发展中国家受益。

第二期党务干部培训学习“十八大”精神

2022年1月份,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成立,至今其成员已达到近70个国家。新华社记者 王天聪摄当前,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促进国际发展合作正当其时。获得国际社会积极响应全球发展倡议是中国于2021年9月份向国际社会提出的一个重要公共产品与合作平台。此外,全球金融状况迅速收紧,借贷成本上升,增加了脆弱国家的债务风险,并削弱了其投资于复苏的能力,更无法投资于气候行动和长期可持续发展。过去几年,接连不断的全球性危机使发展中国家受到重创。

张军表示,全球发展倡议的初衷是促进共同发展、打造共同未来从2017年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阐述如何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到2022年提出全球安全倡议,习近平主席深刻洞察世界发展大势,不断发展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安全理念,为破解全球安全困境指明前进方向、明确合作路径。各省份、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成立了省级普查领导小组,超过90%的涉农区县成立了普查机构,普查人员37000多人。

细化社会组织、公众参与生物安全宣传教育、生物安全监测、生物安全巡查、生物安全举报等机制。西班牙大流感导致欧洲人口减少近三分之一。危害农业生态环境的薇甘菊、普通豚草、加拿大一枝黄花等外来入侵植物。查漏补缺,按照生物安全法的基础性规定,制定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安全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条例,人类遗传资源与生物资源安全条例,防范生物恐怖与生物武器威胁条例,野生动物和外来物种引入环境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补足一些重点领域的立法短板。

五是生物医药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研发能力和水平快速提升,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实现从无到有,管理水平达到国际一流。自然界往往2年至3年就会出现一个新的病原物,可能导致一个地区甚至整个国家停工停产,给人民生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损失。

第二期党务干部培训学习“十八大”精神

同时,潜在威胁种类众多,防不胜防。为了促进这一体制的有效运行,有必要参考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体制的建设经验,建立政府各级部门的职责清单,层层压实责任。按照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总体方案》要求,自2021年开始,利用3年时间,在农田、渔业水域、森林、草原、湿地、主要入境口岸等区域分工普查,力争到2023年年底摸清我国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数量、分布范围、发生面积、危害程度等情况。但由于起步较晚,我国还处于反生物恐怖和生物战能力建设初期。

2007年,非洲猪瘟在俄罗斯发生,损失6亿美元以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防治外来物种侵害。此外,建议建立一些特定促进和保障机制。比如,危害农作物生产的草地贪夜蛾、番茄潜叶蛾、梨火疫病菌等外来入侵病虫害。

依据扩散危害风险和程度的高低,遴选一批重点外来入侵物种,按照一种一策精准防控的策略,提出具体防控措施及行动规划,做到重点物种精准防控。同时,外来入侵物种对农田、森林、草原、湿地、河流等多种生态系统造成危害,其中农业是受危害最严重的领域之一,八成以上的外来入侵物种出现在农田等人为干扰频繁的生境。

第二期党务干部培训学习“十八大”精神

二是卫生健康、农业农村、科学技术、外交等部门按照法律规定和三定方案,公布本部门的生物安全监管职责。一是侵害途径日益多样化。

本期邀请专家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研讨。新冠疫情期间我国大量诊断试剂、疫苗、口罩、呼吸机等防疫物品出口国外。生物安全通常包括公共卫生安全、农业生物安全、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生物技术与实验室安全、国门生物安全、国防生物安全及生物安全保障能力建设七方面内容。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发突发生物安全隐患,我国在早期预警模型软件、检测监测技术与装备,预防疫苗与治疗药物研发技术与功效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不少技术与经验都需要向欧美国家学习。在党纪、政纪和法纪三个领域建立健全生物安全领域的追责机制,做到生物安全维护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权责匹配、尽职免责、失职追责、终身追责,确保生物安全维护体制和制度实施的依法性和有效性。此次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是党中央直接部署下,在全国范围内分行业分区域,全面推进的外来入侵物种调查监测,将大大提升我国生物安全风险防范能力。

根据专家评估结果,我国已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近10年新增入侵物种55种,与20世纪90年代前相比,新增入侵物种频率明显增加。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立健全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

同时,随着对外贸易与人员往来日益频繁,我国进出境和过境的货物量、邮寄物与人流量急剧增多,外来有害生物随动植物产品、包装物、邮寄物等无意传入进而造成危害的情况日益增多。全世界一半的新冠疫苗由中国生产,中国在保护好本国国民的同时,截至2022年5月,累计向153个国家和15个国际组织提供22亿剂新冠疫苗,为世界疫情防控作出贡献。

建立健全生物安全审查制度,对影响或者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生物领域重大事项和活动,由主管机构进行生物安全审查,并且作出有效防范和化解生物安全风险的决定。外来入侵物种自身生长繁殖能力极强,其入侵过程一般需要经过传入、定殖、潜伏、扩散、暴发五个阶段,在定殖前及时监测发现和迅速灭除,防控效果最好,而一旦定殖形成种群,根除难度非常大。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美国农业部动植物检疫局选出了68种病原菌或毒素,作为官方认定需要重点防控的生物恐怖因子。同年,英国口蹄疫流行,造成6000万头牛死亡,直接损失25亿美元,间接损失600亿美元以上。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文件,建立生物安全防控体系,开展卫生防疫运动,以及制定防控重大传染病的预案,诊断试剂、疫苗、药品、防护设备研发取得重要成果,不断强化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机制,从而使公共卫生和传染病防治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不断强化我国生物安全保障工作。面上调查方面组建了专业普查机构。

欧盟注重国家层面的生物安全治理,制定了多项生物安全战略和计划,在公共卫生与健康、转基因安全、食品安全等领域投入了大量经费,出台了世界上最严格的转基因安全管理办法,同时也十分注重生物实验室安全。建立健全多元化的资金机制,做到财政资金投入、社会资本进入、社会捐赠贡献的有机结合,充分保证全方位和全过程维护生物安全所需要的资金。

国家安全全球治理新课题针对全球生物安全形势,各国进行了哪些布局?朱水芳(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生物安全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虽然国际《禁止生物武器公约》已出台,但不排除一些国家以防御生物威胁为名,秘密研发生物武器,不排除恐怖分子会释放病毒危害世界安全。

另外,美国的生物安全监测预警工具、联合国与加拿大共建的全球疫情暴发预警与响应网络和欧盟的反恐怖预警系统,都是在实战中证明过效果显著的生物安全早期预警工具。建立健全这一体制建议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健全国家和省级生物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完善相关工作规则,分析研判生物安全形势,组织协调、督促推进国家和地方生物安全相关工作。

在此基础上,促进国家与地方之间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依法公开重大生物安全信息。美国还颁布了反生物恐怖法,要求美国国会每年拨付数10亿美元用于反生物恐怖能力建设,包括但不限于生物恐怖因子风险评估、预警、识别、防护、治疗、消杀,相关药物、疫苗、防护设备等研发与物资贮备,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防控相关技术培训等。2001年是世界生物安全关键年份,美国出现的炭疽白粉事件,标志着生物恐怖、生物战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生物安全威胁之一,且传播速度快,具有很高的致病性或致死率,识别和防控具有一定的难度。从国内形势看,我国既面临着传统生物安全的风险,自然界每2年至3年会出现新的病源威胁,又面临新兴生物安全的威胁,合成生物等新技术普及、人为滥用或谬用前沿生物技术可能造成生物武器威胁和恐怖袭击风险。

建立健全信息收集、信息共享、信息发布机制,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生物安全事件的有序应对。全面提高生物安全治理能力如何进一步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常纪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方面,需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全面系统和全过程提高生物安全的治理能力。

三是健全各级党委领导下的地方人民政府生物安全工作负责制。近年来,世界各国生物安全事件频发。

危害渔业生态系统的鳄雀鳝、齐氏罗非鱼、清道夫等外来入侵水生动物。会议指出,生物安全关乎人民生命健康,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乃至重塑世界格局的重要力量。

(责任编辑:女子十二乐坊)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